2019年企业知识管理趋势
2019 年的 KM 已从 “技术驱动”“文化驱动” 转向 “价值驱动”—— 我们的核心角色,是让知识真正成为 “组织生产力、学习能力、员工满意度” 的助推器,而非停留在 “建系统、搞活动” 的表面工作。
浏览:30

2019 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,如果你具有前瞻性的知道2019 年 12 月会发生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导致之后的几年全球经济重创,你会发现 2019 年是多么幸福的一年,2019 年我们都很纯粹的享受着创业的乐趣,从来不担心经济会下滑,对未来充满了希望。
也刚好在 2019 年,我们发布了 Baklib V1.0版本,并成功上线。
我始终认为 Office 三件套虽然是优秀的内容生产工具,但非常不利于传播(因为都是点对点的静态文件),同样也是因为 Office 的大量使用而导致数字内容世界的分散和割裂。当我发现每个公司都困在数字内容管理时(还谈不上知识管理),毅然选择了在这个赛道创业。信息管理---内容管理---知识管理,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,每个企业都需要,而且不会随着风口的变化而改变----他们只会希望用上更好的工具。
作为对知识管理(KM)领域的研究和学习,我想以我所看到的当今知识管理的主要趋势来开启一个专题,每年发布一个趋势总结。这些趋势基于我在网上看到的讨论、在知识管理会议和其行业展会上听到的演讲,以及我从客户和潜在客户那里得到的问题和咨询。
我们每年会推出一期【年度知识管理趋势报告】,您还可以查看2025年、2024 年、2023 年、2022 年、2021 年、2020年和2019年的报告,了解知识管理领域的快速发展,并验证我们的过往经验。
现在,我们来列出 2019 年最重要的知识管理趋势。
我将清单限定在前五项,并鼓励所有参会者聆听这些主题。虽然我并非有意为之,但在讨论这份趋势清单时,我意识到自己也涵盖了 Baklib 定义的知识管理要素:人员、流程、内容、体验和技术。这份清单包括:
趋势 1:技术能力不断提升
知识图谱(knowledge graphs)、分类法 (taxonomy)/ 本体管理(ontology)、自动分类(auto-categorization)、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高级搜索(advanced search)的成熟度显著提升:过去仅停留在讨论阶段的 “自动标记”“跨数据源本体映射” 等技术,2019 年已成为可落地工具,直接提升知识的可查找性、可发现性、可关联性。
为什么对我们重要?
KM 工作中,“知识找不着”“找得慢” 是最高频的用户投诉(比如员工花 2 小时找一份历史项目方案,或新人无法快速关联产品知识与客户需求)。此趋势的核心价值,是用技术替代 “人工分类标引”“手动整理链接” 等低效工作,从 “人找知识” 转向 “知识找人”。落地关注点
避免 “技术炫技”:优先选择能解决当前痛点的工具(如文档杂乱就先落地 “自动分类 + 标签体系”,跨系统知识不通就先做 “本体映射”),而非盲目上 “知识图谱”;
与现有系统兼容:比如 NLP 能力需适配企业现有 OA、CRM、知识库,确保技术落地不打破员工现有工作流(否则用户会抵触)。
趋势 2:KM 向 AI 演进
KM 相关技术(分类法、内容类型、内容架构、治理、标记)(taxonomy, content types, content architecture, content governance, tagging)的成熟,为 “知识人工智能”(AI for Knowledge)铺路:已搭建 KM 基础的组织,能更快将知识图谱、语义网技术转化为 “智能系统”(如智能问答、精准知识推送),且这不是未来趋势,而是 2019 年即可落地的方案。
为什么对我们重要?
很多企业会陷入 “直接上 AI 却失败” 的误区 —— 本质是 KM 基础薄弱(比如内容没有统一标签、知识间关系未定义),导致 AI “无米下锅”。此趋势提醒我们:KM 从业者是 “企业 AI 落地的前置推动者”,而非被动等待技术部门对接。落地关注点
先补 “基础课”:若企业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法、内容治理规则,优先解决这些问题(比如联合业务部门定义 “客户知识”“产品知识” 的分类维度),再考虑 AI;
从小场景切入:比如先做 “客服岗智能知识推荐”(基于客户咨询内容,自动推送对应解决方案),而非一开始就追求 “全组织 AI 知识库”,降低试错成本。
趋势 3:以人为本
在知识管理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的方法,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、设计思维以及组织发展(OD)与知识管理(KM)的融合:这种趋势的出现具有必然性,若最终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未处于 KM 战略、设计、实施及运营的核心位置,KM 工作注定会失败。知识管理领域一直是 “以人为本” 理念的主要推动者,且将持续深化这一方向,如今整个领域也愈发清晰地意识到,KM 要实现成功,必须充分考虑人及其行为习惯。
为什么对我们重要?
这一趋势直击传统 KM 工作的核心痛点 —— 许多 KM 项目陷入 “建而不用” 的困境,根源就在于将 “体系搭建”“流程规范” 等管理目标置于优先地位,却忽视了用户的实际行为习惯。KM 的终极目标不是 “管好知识”,而是 “让知识服务于人”。落地关注点
以设计思维贯穿全流程:跳出 “我要推什么知识” 的思维定式,通过用户访谈、场景模拟等方式,精准捕捉不同岗位的知识需求场景(如销售在客户拜访前需要快速获取竞品应对话术,研发在技术攻关时需要关联历史解决方案),让 KM 设计贴合用户真实工作流;
用敏捷方法快速迭代:摒弃 “追求完美再上线” 的传统模式,优先推出 “最小可用版本”(如针对客服岗的简易知识查询小程序),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功能(如增加语音搜索、一键收藏),降低用户接受门槛;
推动 OD 与 KM 深度融合:联合 HR 等组织发展部门,将 “知识行为” 与组织机制绑定(如将知识分享次数、案例贡献质量纳入员工绩效激励体系,或与晋升、培训资源挂钩),用制度支撑 “知识分享文化” 养成,而非仅靠口号宣传;
聚焦 “无感知知识体验”:从 “管理知识” 向 “优化知识体验” 升级,让知识主动适配用户场景(如在 CRM 系统中嵌入客户相关知识推送,在项目管理工具中关联过往项目经验),实现 “知识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”,减少用户为获取知识付出的额外成本,真正让知识融入日常工作。
趋势 4:务实的 ROI 与清晰的衡量方法
企业对 KM 的 “ ROI(投资回报率)” 和 “清晰分析指标” 需求提升:过去 KM 常被视为 “锦上添花”,经济衰退时易被缩减预算;2019 年起,KM 工作必须证明 “商业价值”—— 每一项举措都需明确 “能带来什么成果”,而非只谈理论。
为什么对我们重要?
这是 KM 从业者 “争取资源的核心武器”—— 面对管理层 “为什么要给 KM 部门加预算” 的疑问,仅说 “能提升知识分享效率” 是不够的,必须用数据证明价值。此趋势倒逼我们从 “技术 / 文化推动者” 转型为 “业务价值证明者”。落地关注点
定义 “可量化指标”:避免模糊表述,比如将 “提升效率” 转化为 “员工查找知识时间从平均 60 分钟 / 次降至 15 分钟 / 次”“新员工上手时间从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”;
区分 “直接 ROI” 与 “间接 ROI”:直接 ROI(如培训成本降低、错误率减少)易量化,间接 ROI(如客户满意度提升、创新项目增多)可通过关联数据证明(如知识复用率高的项目,客户投诉率低 20%);
建立 “持续追踪体系”:每月 / 每季度输出 KM 价值报告(如知识复用次数、员工使用满意度),而非只在项目结束时总结,让管理层看到 KM 的长期价值。
趋势 5:内容界限模糊化
内容的 “内外 /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” 界限逐渐模糊:用户不再满足于 “文件链接列表”,而是希望 “无论知识来源(如内部文档、外部行业报告)、结构(如 PPT、聊天记录)如何,都能便捷获取与需求匹配的信息”;核心不是 “内容在哪、是什么格式”,而是 “能否整合、情境化,并支持用户行动”。
为什么对我们重要?
传统 KM 的局限是 “只管内部结构化内容”(如正式文档),但员工实际需要的知识常是 “非结构化 + 外部” 的(如客户聊天记录里的需求反馈、外部行业分析)。此趋势要求我们从 “内容管理者” 转型为 “知识整合者”,解决 “知识碎片化” 问题。落地关注点
搭建 “统一知识入口”:比如做一个集成内部知识库、CRM 客户记录、外部行业数据库的平台,用户输入 “某客户需求”,能同时调出对应产品文档、过往服务记录、行业同类案例;
重视 “隐性知识显性化”:通过 “案例模板”“访谈记录” 等形式,将员工脑中的经验(如 “怎么应对客户异议”)转化为可整合的知识;
做好 “权限与治理”:外部内容需审核真实性,内部敏感内容需设置权限(如核心技术文档仅研发岗可见),避免整合后出现 “信息安全风险” 或 “内容质量混乱”。
我认为这里的每个趋势都令人鼓舞。如果这些趋势能够持续下去,知识管理将助力我们实现组织期望的业务成果。如果运用得当,知识管理以及我们这里看到的具体趋势将使组织更好地利用、重用和运用其知识,从而提高生产力、学习能力和满意度。
您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趋势?Baklib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为您提供帮助。
标签:
# KB知识库